首先,我想先说一下“佛学”和“佛教”的概念,根据方立天《佛教哲学》的定义,佛教是指由佛、法、僧三宝构成的宗教实体,也就是说佛教是个组织,有它的理论、行为规范和人物。佛学则是指戒、定、慧三学,亦即佛教里面的主要理论以及部分修炼规则。方立天老师的详细定义请见文后附图。“道教”和“道家”也有相同的概念问题。在中国,更多的人关注的往往是外在的仪式,例如拜神、祈福,这些心理寄托只不过是借用了佛教、道教的外壳罢了。在这里,尤其强调,在天朝随处可见的迷信活动,绝不是佛教或道教,更不是佛学、道学的内容,不可混为一谈。咱们不讲神、不论鬼,而是泛泛而谈。
“宗教”至少包含“宗教理论”和“宗教仪式”,即一表一里;《人的宗教》这本书主要谈论的是宗教理论,即作者所强调宗教的“价值”。而宗教理论(神学)往往和哲学是难分彼此的,“哲学是宗教的婢女” ,哲学的诸多概念本身即是神学的研究内容。关于宗教、哲学、科学三者的关系,是个值得仔细辨析的课题。对宗教本质的了解,相当于对世界多了一个维度的了解,增长了眼睛的可视范围。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命,好比盲人摸象,多摸几个角度,会有意外收获。
孔夫子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中庸、隐忍、忠义是儒家入世哲学的基本要义,也是中国人的基本性格。孔子在政治上是个失败者,踌躇满志,说只需要三年,必将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安,但现实始终未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他在思想上、教育上却空前成功,成为至圣先师。这个励志故事告诉我们,虽然做不成马云,当不了王思聪,但是你可以成为凤姐,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实现自己拟定的人生价值,而不是非要契合所谓的普世价值。
本书作者说:孔子的社会重点,在中国人身上产生了一种显著的社会实用性——一种当有需要时,去大规模地完成事务的本领。不得不说,写于1958年之前的这段话是极其精辟的总结和预言,二十一世纪,简直就是中国的世纪。
中国人向来是实用主义和拿来主义的。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哪些好用有用,咱就留着,不符合需求的,或与本土文化相左的,就修剪掉或进行改造,最终为我所用。汉传佛教中融入了儒家、道家,而儒、道中则吸收了佛学要义,新儒学,即宋明理学,正是融合佛学、儒学的学派。汉传佛教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十三宗派,但最终是禅宗独领风骚,占据了最高的市场份额,也不可不说主要还是实用主义的原因。禅宗主张见性成佛,也就是立地成佛,不需要花太多的功夫去学习高深的理论和进行艰苦的修行,只要你悟了,立马就可以成佛,不管你刚才是否还拿着屠刀准备杀生;而六祖慧能在成佛之前是不会写字的准文盲,可见文化水平高低也不影响成佛;所以,禅宗获得了最广泛的普及,迅速飞入寻常百姓家。即使在慧能与他的师兄神秀之间,分歧也是明显的:神秀主张“渐悟”,而慧能主张“顿悟”,渐悟——说白了还是需要研习经典,下功夫做功课,通过学习进修,逐渐醒悟从而成佛。慧能的顿悟就不需要这些手续了,一切从简,结果是神秀输给了慧能。所以,中国人讲究实用主义,不管什么先进的理论还是产品,你若优秀,我必山寨之,而且改造得更适合咱们国情,用起来更顺手,例如马列主义,例如各类电子产品,例如各类软件,不一而足。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有着极其庞杂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从十二缘起到四圣谛、八正道,把人的前生、今世和来世全都给描述、解释清楚并且自圆其说了。他讲的这么清楚这么好,我们是信好还是不信好?这真是个问题。 “世上最甜蜜的欢乐都只不过是化了妆的痛苦。”谁说人生不是“苦”的,谁说人生不是“无常”?怎么办?别着急,佛祖那里都有答案,现成的,任何人生疑难杂症,药到病除!只要修行八正道,包你跳出六道轮回,到达彼岸,修成阿罗汉,无苦无忧。教人怎能不向往。
从“道可道,非常道”和“无为”开始,到庄周梦蝶,道家从来就是自然主义的。正因为如此,它让人感觉有着更高的视角,高屋建瓴,站在了宇宙的角度,超越了物种的角度去看人类,看人生,从而道家又是浪漫主义的。假如有一只蚂蚁不是仅仅考虑蚂蚁世界范围内的问题,而是在思考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发展问题,那么这只蚂蚁就是道家的蚂蚁。所以,“道”是适用于宇宙的理论,而拿来解决人类的问题,是大材小用了。
本书作者说: 他们(道家)想要修理的是生命。增强生命的知识,我们称之为智慧;所谓智慧的生命,道家的哲学家主张,就是要以保存生命活力的方式来生活,不要将它浪费在无益的、损耗的方式上,因此首先要避免的就是摩擦和冲突。……在无为的模式下行动,就是指行动时,摩擦——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在心理的冲突中,在对自然的关系中——被降到最低限度。“上善若水”,典型的无为理念,多少人将它高悬厅堂,却做着截然相反的事情。
在中国,谈论佛教、儒家、道家,是非常广袤深奥的课题,许多人穷其一生研习仍未得一二,但各取所需,各人在各自的层面上解读,各有所获,也是合情合理皆大欢喜。数千年来,三教圆融,儒道释的诸多理念已然刻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每天都在践行,自己不察觉而已。儒家和道家均为纯国产自主理论,佛教源于印度。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不断地本土化,或被儒家改造,或吸取道家思想融为己用,天台宗、华严宗、禅宗是佛家本土化的先驱,但以三教圆融的禅宗获得最后的胜利,独占中国市场,一家独大。
南怀瑾说:“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本书的作者说:每一个中国人在伦理和公众生活上是儒家,在个人生活和健康上是道家,而在死亡的时候是佛家,一路上还加入一些健康的萨满教的民间宗教。正如有人曾经这样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戴上一顶儒家的帽子,穿上道家的袍子,以及佛家的草鞋。
诚然,中华民族的性格是复杂的,但是认识了儒道释,也就豁然开朗了。佛也好,儒也好,道也好,无非都是为了解决人这个奇怪的生物对自身的好奇,和对未来的恐惧,让自己活的更好更有意义。最后引用禅宗的一句话:假如你不能在洗碗这么简单的行为上找到生命的意义的话,你在哪里都是找不到的。
以下是抄书
佛教
关于佛陀
P79 梵文字根budh含有醒来和知道双重意思。那么,佛,意思就是“启悟了的人”,或是“醒悟了的人”。
P80 他出生于公元前563年左右……他的全名是Siddhartha Gautama of the Sakyas。悉达多(Siddhartha)是他的名,乔达摩(Gautama)是他的姓,而释迦(sakya)是他家庭所属的族名。……他似乎特别英俊,因为有数不清的文献都提到“他身体的完美”。他16岁时娶了一位邻国的公主耶输陀罗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罗睺罗。
P81 他不满的来源,集中在“四个路见的景象”传说中:
一个老人,牙齿坏了,头发白了,身子弯了,倚身在一根棍杖上,一面颤抖着。那一天悉达多学到老年的事实。
第二次悉达多骑马出去,遇到一个病重的人躺在路边。
第三次出门则是一具死尸。
第四次他看到一个剃发的僧人,身穿粗麻布,手捧饭钵,就在那一天他学到了从世界脱身出来的生活。
P81 生命注定了要老要死。何处是没有老死的生命领域呢?
P81 他一旦看到身体的病痛和死亡是无可避免的时候,肉*体*上的欢乐就失去了迷人之处。……在他29岁那年的一天晚上,他作出了与俗世的决裂。
P81 乔达摩剃发之后“穿着破旧的衣服”,投身树林中去寻求启示了。……这样过了六年……他学到了很多——特别是有关“修的瑜伽”,同时也学到关于印度教的哲学。……他的第二步就是加入一群苦行者……他吃的极少——在某次斋戒期间,他一天只吃六颗米……这个经验教他认清苦行主义的无效*性。
P82 苦行主义的失败为乔达摩的方案提供了第一条建设性的纲领:在极端的苦行主义与放*任*纵*情之间的中道原则。这乃是定量安排生活的观念,要给予身体之所需使它能最有效地运作,却不能逾分。
P84 经过45年艰苦的教务之后,大约在公元前483年他80岁的时候,佛陀在铁匠肯达家中吃了猪肉干泻肚而死。
P84 他的告别词中有两句话流传至今历久不衰。“一切组合的事物都会腐化。勤劳地实践你自己的救赎。”
P88 佛陀的一生充满了完成宇宙使命的信念。就在他得到启悟之后,即刻用他心灵之眼看到“有些灵魂的眼睛很少被灰尘蒙蔽,也有些灵魂的眼睛被灰尘蒙蔽得很厉害”,人的整个世界,被碾碎、迷失了,急需要帮助和辅导。
P88 因此他们称他为释迦族的沉默圣人(Sakyamuni),象征某种超出语言和思想的东西。
P88 佛教大体而言是一种反对印度教的堕*落而兴起的宗教——一种印度的新教……佛教从印度教吸取了它生命的血液,但是在反对普遍的腐败上,佛教有如鞭子一般,先收回而后挥出,加以痛击。
原始佛教
P89 宗教经常出现的六个特征,提示了它们的因子存在于人的构造中。
权威
仪式
玄想
传统
恩宠 亦即信仰
奥秘
P90 面对此种宗教景象——腐败、退化与不相干,充塞了迷信以及疲惫不堪的仪式重担——佛教应运而生,决心清理场地,好让真理可以找到新生命。
一、佛陀传扬的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宗教。……要做你自己的灯。
二、佛陀教导的是一种没有仪式的宗教。他一再嘲笑婆罗门仪式的无聊,认为那是对不灵验的神袛作迷信的祈求。
三、佛陀宣扬的是一种绕过玄想的宗教。
四、佛陀宣扬的是一种没有传统的宗教。
五、佛陀宣扬的是一种高度自力的宗教。……没有神可以依靠,连靠佛陀本人都不行。当我走了之后,他如此告诉信徒,不必麻烦地向我祷告;因为我走了就是真的走了。“佛陀只不过指出路来,努力实践你们自己的救赎。”
六、佛陀讲的是一种没有超自然的宗教。他谴责一切形式的占卜、预言、前知为卑鄙的伎俩……
P93 在佛陀圆寂后,他原先为了保护他的宗教而努力排除在外的种种设施,统统出现了。因此之故,原始佛教向我们展示的那种宗教是独特的,也因而在历史上是无价的,因为只要是看穿宗教诸多形式的每一项洞见,都会增加我们对宗教真正本质的了解。而原始佛教可以用下列几点来描述:
一、它是经验的。
二、它是科学的。
三、它是实用的。
四、它是治疗性的。
五、它是心理的。
六、它是平等的。
七、它是直接针对个人的。……每一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个人问题和困境来朝悟道前进。
四圣谛
P95 如果要求一般人以命题的形式列出四个关于人生最重要的信念,他们多数都可能会不知所措。四圣谛就构成了佛陀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合在一起就成了他系统的公理,他的其他教义都是逻辑地由之推演出来。
第一圣谛是Dukkha,通常翻译成“苦”。……佛陀的哲学并非是悲观主义的。……他丝毫不怀疑可能有开心的时候,而开心的时候是很享受的,但是两个问题出现了。第一,生命中有多少部分是这样可享受的。第二,这种享受是在我们存在的什么层次上进行的。佛陀认为那个层次是肤浅的,可能对动物来说是足够的,但是却令人的灵魂空虚而困乏,有了这层理解,就连快感也会成为镀了金的痛苦。“世上最甜蜜的欢乐都只不过是化了妆的痛苦。”
P96 第一圣谛的确切意义是这样的:生命(处于自己投入的情况中)脱离了它原来的位置。有什么事情出了错,它脱臼了。由于它的框轴位置不正,摩擦(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特别多,运动(创造性)受到阻碍,于是它就痛了。……他继续指出生命明显呈现脱序的六个时刻。无论贫富、智慧,所有的人都经验到:
一、生之创伤。……虽然弗洛伊德否认生的创伤是日后一切焦虑的来源,但他后来认为它乃是焦虑的原型。出生的经验“所牵涉的正是那种一连串痛苦的感觉,来自排出和刺激,以及身体的感觉,因之而变成了生命受到威胁的各种情况的原型,以后还不断在我们生命之中,再制造出来而成为‘焦虑’情况之恐惧”。
二、病患的病理学。
三、衰老的病状。
四、死亡的病态恐惧。
五、跟不喜欢的东西捆绑在一起。
六、跟吾人之所爱隔绝。
没有人能否认生命的鞋子是在这六处地方夹脚的。第一圣谛把它们连在一起,下结论说有五种集是痛苦的。这五种成分是*色*(身体)、受(感官)、想(思想)、行(感觉)以及识(意识)……整个人的生命就是苦。
P98 要想修补裂缝我们需要知道它的原因,第二圣谛就做这一件工作。生命脱序的原因就称为tanha……通常翻译成“欲”。……tanha是一种特别的欲望,是为了个人满足的欲望。
P99 第三圣谛逻辑地从第二项真理推演出来。假如生命的脱序是由自私的渴求造成,它的治疗也就在于克服这样的渴求。假如我们能够从自利的狭窄限制中释放,进入宇宙生命的广大天地,我们就可以解除我们的折磨。第四圣谛就描述了如何可以完成治疗。要克服tanha,走出我们被囚禁的路,则是通过八正道。
八正道
P100 因此,八正道就是一种治疗的过程。不过它并不是一种外在的治疗,由病人被动地接受从外面来的治疗。……而是一种通过训练的治疗.……有意图的生活方式,他称之为“道”。
P101 一、正见……人生充满了苦难,都是由于追求私人的满足所引起的,那股追求是可以加以调节的,调节的方法就是走上八正道。
二、正思……第二步是指导我们弄清楚我们真正要什么。……能够大有成就的人几乎都是热情地致力于某一桩事情。他们每天做一千件事情,但是在背后却只有某一件是最高的。
三、正言……开始时不必决意不说一句恶言,但是却要通过留心自己的言语,去觉察引起自己口出恶言的动机。……我们言语要走的第二个方向是慈爱。伪证、无聊的闲谈、饶舌、诽谤与谩骂都要加以避免……
四、正业……这些一般*性*的*指导都详细在五戒中说明……不可*杀*人,不可偷窃,不可说谎,不*可*淫*荡*,不可饮酒。
五、正命……职业……真的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清醒的注意力。……对于一般俗众,则号召他们去从事增进生命而不是毁灭生命的职业。……谋生只不过是生命的手段,而不是生命的目的。
六、正精进……佛陀特别强调意志。……佛陀对于稳定的努力比快速的猛进更有信心。弦拉得太紧是会断的;飞机升得太猛是会坠毁的。
七、正念……没有一位老师比佛陀更强调心灵对生命的影响了。……“我们就是我们思想的产物”
八、正定……正如一架照相机,以前心灵的焦距对的不好,不过现在却调整好了。根绝执著(痴)、渴望(贪)和敌意(嗔)三*毒,我们看到事情并非我们以前以为的样子。……心灵安住在其真实的状态之中。
涅槃
P108 从字源学上看来,它的意思是“吹熄”或“熄灭”,不是及物*性*的*,而是像火停止燃烧了。没有了燃料,火就灭了,这就是涅槃。……从消极面来看,“涅槃乃是私人*欲*望*的一束柴被完全烧尽了的状态,而一切对无限生命造成拘限的东西都死去了”。从积极面来看,它就是那无限生命自身。
P112 佛陀把“无常”列为存在的三项特征之首——可以适用于在自然秩序中一切事物的特质——另外的两项是“苦”以及没有永恒的身份或灵魂之“无我”。
P113 深刻、不可计量、深不可测,阿罗汉有如巨大的海洋;再生不适用于他,不再生也不适用于他,任何这类名词合起来都不适用于他。
P113 有些问题被我们的语言多么笨拙地提出来,以致问题本身的形成就预先排除了解答。得悟的灵魂在死后是否存在的问题,就是这一类的例子。
大乘与小乘
P116 第一个团体坚持佛教是个全职的工作;那些以涅槃为他们核心目标的人,就必须放弃俗世而成为和尚。第二个团体,或许是因为它并不把希望全部放在自力上,就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该团体主张其观点对于俗世的人以及专业人士同样的有效;并以其自己的方式可以同样应用到俗世上和寺院内。……两者都称自己为筏或渡船,因为两者都声称要载人渡过生命的海洋来到悟道的彼岸。……第二个团体指出他们的宇宙性之助力(慈悲)的教旨以及它对世人更广大的关怀,而声称是“为人的佛教”,因之是两种渡法中较大的一个。因此它就先发制人,取名为大乘、大筏,意思是“伟大的”。由于这个名字受到欢迎,另外那个团体就只好弃权,被称为小乘或小筏。
小乘佛教徒们对这个讨厌的名称并不高兴,宁可称他们的佛教为长者之路。这样他们就争取到了主动,而声称是代表了原始佛教,也就是乔达摩本人所传的佛教。
P117 两派教义……所显现出来的区别可以从下面的一些对比来做总括,不过……它们并非是绝对的,而只是一强调的方式来指出其差异。
一、对原始佛教来说,进步完全在于个人,是靠个人的理解以及坚决的应用意志。
对大乘佛教徒来说,个人的命运是与一切生命的命运相连的,而它们最终是不分的。
二、原始佛教主张人类在宇宙之中得靠自己。……我们自己必须走上正道;佛陀只不过指示了道路。
三、原始佛教悟道的第一特*性*是*智*慧,意思是对真实本*性*的深刻洞见,了解焦虑和苦难的原因,以及没有另外一个分离的自我核心。
大乘佛教的观点……从一开始慈悲就必须优先于智慧。
四、僧伽(佛教的寺院组织)乃是原始佛教的中心。
相反地,大乘佛教主要是为俗世人的宗教。连和尚也通常是结婚的,他们主要的关心是要为俗世人服务。
五、对原始佛教徒来说,理想的人是阿罗汉,一个完美的信徒,就像一头孤独的犀牛般游荡着,独自奋力追求涅槃,用惊人的专注毫不怀疑地朝目标走去。
与此相反,大乘佛教的理想乃是菩萨,其本质是完满的智慧——一个达到了涅槃边缘的存在,自动放弃了那项奖品而回到俗世中,使涅槃让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菩萨,一位决心不遗弃世间“直到连草都悟了道的人物”。
六、两派对佛陀本人的评价。小乘……说他主要是一位圣人,大乘……他是一位救世主。
P122 南亚国家,包括至今仍然信仰原始佛教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柬埔寨,都很严格地采纳了佛陀在这方面的政治信息,他的模式的残余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在这些地方辨识得出来。中国对佛教的兴趣(她又把它传到韩国、日本以及中国西藏地区,形成了大乘佛教)回避了它包括教育和政治在内的社会诸层面。……因此中国摒除佛陀的政治提倡,而取其具有宇宙意味的心理——精神的成分。……而大乘就修剪成了只剩下其宗教核心的佛教:一种可以移植到社会基础稳定的文明中去的模型。
禅宗
P123 受到道教影响很深的佛教,名之为禅宗。
P123 佛陀站立在一座山上,信徒围在他四周,佛陀此时不发一言。他只是手持一朵金莲花。除了摩诃迦叶之外没有人能明白这一意味深长的手势,摩诃迦叶的微笑,说明了他已抓到了要点,佛陀因此指定他做继承人。引发那个微笑的洞见,通过28代祖师在印度传播着,而在公元520年由菩提达摩传到中国。在12世纪又从那里传到日本,它就包括了禅宗的秘密。
P125 因为禅的本质是不能够用字眼来捉摸它,我们在这里只能给一点暗示而已。……我们一上来就要承认连这样做都是困难的,因为我们必然要用文字来谈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字有其限制的立场。……不过文字也可能骗人,或至少会误导人,编造出一个虚假的真实,而把它当成真的。
P125 尽管文字有其公认的用处,他还是有三项限制。最糟的是它们建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伪装了我们真实的感觉,而把人简约定型。其二,就算它们的描述是合理的正确,但描述并非即是被描述的事物本身——菜单并不就是菜肴。最后一点,正如神秘主义者所强调的,我们最高的经验几乎是不能用言语来描述的。
P125 悖理和超理性乃是宗教生命的血液,这对艺术也一样。
P125 禅断然地站在这一阵营中,它的惟一独特性是在它以破除语言的障碍为其关注的中心。……它所要做的是要强迫学生去打破文字障。心灵必须从它们语言的约束中跳出来,进入到一种新的领悟模式。
P127 禅把它的未来交托给直接以心传心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就像火焰从一支蜡烛传到另一支蜡烛,或是水从一个杯子倒进另一个杯子。这种“佛心到佛心的传递”,构成了菩提达摩所说之禅本质的“特别传递”。许多世纪以来,这种内在传递的象征,是将佛的衣钵由一位祖师交付给另一位祖师,不过到了第8世纪,中国的六祖认为连这种简单的姿态也是朝向混淆了形式和本质的一步,而下令停止。
P128 那么把求道的人带领朝向一直以来都如此保存的佛心的修炼,是些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三个主要的名词来探讨:坐禅、公案、参禅。
P128 在禅这里我们所对付的一种观点是,它认为理性是有限的而必须由另一种知的模式来补足。
P129 通过悖论和不连属的话语,禅激怒、煽动、刺激、恼恨,最后把心灵搞得疲惫不堪,直到它明白了思考永远也不会多于思考之所向,或感觉不会多于感觉之所对。于是,一旦把理**性*的心灵带到了禅要把它带到的绝境——它就要靠突然一闪的灵光来跨越在第二手生命与第一手生命之间的鸿沟。
P131 不过只有通过承认对一切现象的互相穿透和转化,它的奇妙散布到如后院里的树那般普通的物体之上,而你能够带着一种认为万事万物都同样是无限的显现的了解,来进行你日常的职责,否则禅的事业就还没有完成。
P131 “再也没有什么事可做了的人”那种情况会是个什么样子。
首先,它是一种生命在其中似乎是明显地美好的情况。
其次,伴随着这种生命美好的感觉,就出现了一种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客观看法;心中肯定了他人的福祉正如自己的一般重要。看着一张一元的钞票,人们的目光可能会是占有性的;看着一场落日的景象,情形就不一样了。……整个人都有一种对过去感恩,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事物负有责任的感觉。
第三,禅的生命(正如我一直想要强调的)并不要把人从世界吸引开去;它乃是要把人送回世间——世界披在新的光芒之下。……不错,禅看重统一,不过它是一种当下的空(因为它抹去了分隔的界线)和完满(因为它以连接线取代了分隔线)的统一。以禅宗的算法来说明:“一切即一,一即无,无即一切。”禅宗表现了一种神圣的平凡气味:“你吃了饭没有?那你就去洗你的饭碗吧。”假如你不能在洗碗这么简单的行为上找到生命的意义的话,你在哪里都是找不到的。
(第四),……用这种在有限之中对无限的感知,最后就产生一种普遍适意的态度。
第五,当我与他,有限与无限,接受与拒绝之间的二元对立被超越之后,连生与死之间的对立也消失了。
当这种实现完全达成之后,吾人再也不会感觉到个人的死亡会对生命带来终结。吾人已经活过了无尽的过去,也将活到无尽的未来。在此时此刻参入永恒的生命中——至福、透明、纯净。
金刚霹雳
P134 如果说小乘字意是小道,而大乘是大道,金刚乘就是钻石道。
P134 金刚是最硬的钻石——比最接近的对手还要硬上百倍——而同时却是最透明的钻石。这使得金刚乘成为力量与透明的道——有力量实现佛陀对光明的慈悲所见的视象。……不过乃是*西*藏*人把这第三种佛教之道完美化。……金刚乘的本质是密教。西*藏*佛教,也就是我们要在此处省察的佛教,其深处乃是密*宗的佛教。
P135 西*藏*人*说他们的宗教在目标上和其他宗教并无不同。他们的特色是在它可以使人在一生的时间中就可以达致涅槃。
P135 而最令西方人有兴趣的能量就是性,因此毫不足奇的,密宗在国外的声誉就是建筑在把这一项冲动用在圣礼仪式上。……以致一般西方人心目中就把密宗*和*性*几乎等同了起来。
P135 在那世界之内,密宗对*性*的*学说既不令人兴奋也不古怪:它们是普遍的。性是如此之重要——它毕竟是使生命绵延不断,因此必须十分直接地将之与上帝连接起来。
P136 要了解积极使用这些官能的宗教修炼的特色,回溯一下印度教的“修的瑜伽”和佛教的禅,将是有帮助的。这两种冥想课程都是要令身体静止不动,而使心灵超越肉体。一张快照就能够捕捉到身体做这些修炼的实际情形,而*西*藏*人所做的则需要一架电影拍摄机才行,而且还要有录音的设备。因为,*西*藏*人*的身体在做仪式活动时总是动个不停。
P139 佛教乃是渡过生命之河的旅程,是从无知、贪婪和死亡的常*识*性*河*岸到智慧和启悟的彼岸之一次转运。
P142 佛教在全世界各地都看得到胜利,却唯独(似乎是)丧失了它的出生地。这种外表现象是骗人的。比较深刻的事实是:在印度,佛教不一定是败于印度教,而是在其中迁就适应了。……其实,几乎所有佛教正面的教旨,都可在印度教中找到它们的位置或者平行的项目。
P143 整体而言,佛陀被当作是“印度教一个反叛的孩子”而被收回来了;他甚至于被提升到神性化身的地位。
儒家
P145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的鲁国……他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P149 几乎可以说每一位中国学子都会对他的《论语》下过好多功夫,其结果是它们变成了中国人心灵的一部分,而且以口语的格言慢慢渗透到不识字的人心中。中国的政府也受到他的影响,并且比受到任何其他人的影响都要深。
P151 在这样一个时代,使其他问题皆显得黯然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避免毁灭自己?……孔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凝聚已经恶化到危急关头。社会的黏合剂已经无效了。
P151 自然界中有大量的暴力成分,不过一般是发生在物种与物种之间,而不是在某一物种本身之内。
P152 现代社会离开传统约束的族群社会太远了,我们很难了解,习俗是如何得以完全控制族群社会。习俗继续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来控制我们行为的区域已经不是很多了,不过服装和打扮仍然是其中之一,连这方面的守则也已经在减弱中。……有人曾大胆地说,一个女人在某种场合穿着适当而正确就会感到踏实,她那种平和之感,连宗教都不能给予,也拿不走。
P160 一位诗人可能对于何以要用某几个字的知识还不如一个诗评家。这种知识的缺乏并不会妨碍诗人用字的恰当性。或者,一切出众的创造都是更靠直觉,而不是靠明确的辨别力。显然地,孔子就是如此。
P161 孔子《论语》中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和格言,乃是设计了来创造中国人所希望的中国人性格应该成就的原型。……孔子在为他的国人创造第二天性,这正是人们变得文明之后所要接受的。
P163 它应该形成具有何种特征的社会生活呢?孔子答案的纲要可以归纳成下列五个主要项目:
一、仁。仁,字源上是“人”和“二”两个字的结合体,指应该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理想的关系。仁在孔子的人生观中是德行中的德行。它乃是最高的,甚至于是超越的完美,他说他从来没有看到它完全被体现过。……对于君子,它比生命本身还宝贵。……仁同时指涉一种对他人的仁爱之情以及对自己的自尊,……辅助的态度自动地随之而来:宽宏大量、善的信念以及慈爱。……在公众事务上它会激发起无倦的勤奋。在私人生活中,它表现出礼貌与无私,以及移情或“推己及人”的能力。
二、君子。……如果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的话,君子就是指在这种关系中的理想项。……因为他对自己的尊重而产生对人的尊重,他接触人的时候所想的,不是“我从他们那里可以得到什么?”而是“我可以怎么样来照应他们?”……君子永远知道如何自处,在别人诉诸习俗的时候,依然保持高雅的主动性,训练有素地去面对任何突发的事件而“没有焦躁和恐惧”(无忧无惧),他不会为成功所动,也不会为了逆境而发脾气。
三、礼。礼,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规矩,事情应该如何做的方式。……规矩涵盖很广,不过,如果我们看看他有关正名、中庸、五伦、家庭和老年的教诲,我们就能掌握到孔子所关心的要点了。……这个字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礼仪,把正确改变成——在什么是该做的这个意思上——仪式。……礼,乃是孔子替良好行为设计的蓝图。
在孔子的观念中,“中庸”是如此重要,以致有专书以之命名,并且在儒家经典中占据中心地位。中庸的两个中文字是中和庸,字义是“中间”和“恒常”。因此,中庸就是在不能作用的两极端之间的“恒常在中间”的道路。以“没有任何过分”为其指导原则,它最接近的西方版本是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道(Golden Mean)。中庸以一种敏感的气质来平衡过量和放纵,这样做把邪恶在一开始就抑制住了。
五伦构成社会生活的经纬,在儒家的系统中乃是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与君臣。这些主要的关系被正确地制定,对社会的健康至为重要。……附于家庭之内五伦中的三项,指出了孔子把家庭制度看得多么重要。
四、德。……这个字的字面意义是权力,特别是统治人的权力。不过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定义。……孔子相信,没有一个政权能够自始至终地束缚住它的人民,甚至连大部分时期内控制任何一大派系的人都做不到。它必须靠人民接受其意志,对其作为有相当的信心。孔子指出政府的三项要素是:经济上充足(足食),军事上优越(足兵),以及人民有信心(民信之矣)。他更进一步说最重要的还是人民的信赖,因为“如果人民对他们的政策不信任,它就站不住了”。(民无信不立。)……因此,真正的德乃是道德典范的力量。
五、文。……相对于“战争的艺术”,这是指“和平的艺术”,指音乐、艺术、诗歌,以及文化在其审美的与精神的模式之和。……他认为对艺术毫不关心的人只是半个人。不过,并不是艺术本身吸引着他,而是艺术转化人朝德行方向的力量令他印象深刻——它的力量使人容易为别人着想(令人心高贵起来),反之,则难以做到。
孔子的方案
P170 方案并非在真空中施行——这可不是隐居到山洞中去找寻内在神的瑜伽行者。刚好相反,一个从事自我修养的儒者,是把自己置身于不断在变动、永无休止的人际关系交错潮流中心,而不期望其他事情,对孔子来说,在孤离中的圣性是没有意义的。
P171 那些气流冲击着老鹰,但是老鹰却用翅膀的倾斜度,利用气流来控制它飞行的高度。像一只在飞行中的老鹰,我们人生也是在动态中,不过人的情形乃是,人际关系是他在其中奋力前进的大气。孔子的方案是要掌握调节吾人翅膀的技术,使人上升到那无从捉摸,但却可以达到的完美的目标。或者,有如孔子所说的,指向完成更完全的人的目标。
P172 在把个人移情的关怀中心从自己转移到家庭,就超越了自私,从家庭到社群就超越了裙带关系,从社群转移到国家就克服了地方观念,而转移到整个人类就抵制了军国主义。
P173 因此,在孔子的方案中,乃是内外合一。当仁和心扩充时,内在世界深化了,而愈令人感到满足和精纯,此时礼的可能性就逐渐得以实现。
伦理或是宗教?
P173 儒家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伦理呢?答案要看如何定义宗教。以它对个人行为以及道德秩序的密切关注上看,儒家和其他宗教比起来,是从一种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命,但这并不必然表示它就没有宗教资格。如果从最广义来看,以宗教为环绕着一群人的终极关怀所编制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显然够资格算是宗教。就算宗教是采取一个比较狭窄的意义,是指关怀人与其存在的超越基础的结盟,儒家仍然是一种宗教,纵使它是一种缄默的宗教。
P175 在早期中国宗教的这些伟大特征中——与祖先的连续感、祭祀、占卜——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重点。重点是在“天”而不在“地”。要了解儒家作为宗教的整个层面,重要的在于明了孔子把人民的关怀,从“天”转移到“地”,而没有完全把“天”抛弃。……哪一样应该优先,地上的人抑或是需要祭祀的神灵世界的要求?——他的回答是,虽然神灵的要求不可忽略,但人民应该为先。
P175 他的哲学乃是一种常识和实用智慧的混合体。它没有深邃的形上思想,没有飞跃的玄想,没有激动的灵魂对宇宙虔敬的呼唤。正常情况下,他“不谈鬼神”。
P175 特别说明孔子把焦点从“天”转移到“地”的一个方式,可以在他把重点从祖先祭拜转变到孝道上看到。
对中国的冲击
P177 在《下个一百万年》(The Next Million Year)一书中,达尔文(Charles Galton Darwin)评论说,任何人要想对人类历史造成相当大的冲击的话,有三个层面可以选择。他可以选择政治行动、制造出一种教义或者试图改造人种的遗传组合。第一种方法是最弱的,因为政治行动的效果很少比行动者更长命。第三种则是行不通的,因为就算我们有知识和技术,遗传学的政策连短时期都很难强制执行,而且在看得见的任何效果达成之前就几乎会被放弃。达尔文下结论说:“这就是何以一种教义给予人真正控制他未来命运最实际的希望。”
P177 历史对这一主张所提供的支持,再也没有比孔子的工作更清楚的了。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学说深刻地影响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而孔子本人则升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P178 不同于欧洲或印度,中国结合在一起编制了一个政治组织,在其高峰时期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中华帝国在朝代的传承下,持续超过两千年之久,它所跨越的时间,使亚历山大、凯撒以及拿破仑的帝国看起来都如昙花一现。
P178 “所有的中国哲学明显地都是社会哲学。”……我们就留意到虽然中国和美国大陆一样大,她却只有一个单独的时间标准。明显地,中国人觉得应该按照他们的时间意识,在他们自己之间同步,而不是以他们的时钟来顺应非人格性的自然。这当然是个小问题,不过小的讯号却能反映出更深的态度,总而言之,更大的证明就在手边。孔子的社会重点,在中国人身上产生了一种显著的社会实用性——一种当有需要时,去大规模地完成事务的本领。
P179 直接与本书主题有关的,在世界文明当中很独特的,是中国调和其他宗教的方式。……每一个中国人在伦理和公众生活上是儒家,在个人生活和健康上是道家,而在死亡的时候是佛家,一路上还加入一些健康的萨满教的民间宗教。正如有人曾经这样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戴上一顶儒家的帽子,穿上道家的袍子,以及佛家的草鞋。”
P179 在中国,姓是在前面的,然后才是名。……家庭关系的中国词汇也是同样的复杂。……在中国大家庭中,有各种名衔给115种不同的关系。
P180 孔子的中庸之道到今天仍然继续表现在中国人偏爱协商、调停以及“中间人”特别是典型地牵涉到家庭和其相关成员的时候。
P181 与儒家生命艺术本身混合,这些文物产生了富有其自己特色的文化。一种巧妙、光辉和含蓄品味的混合体,使中国人拥有一种同化的力量,在其巅峰时期无出其右者。……中国对那些抵挡不住的,就将之吸收进来。……忽必烈是最显著的例子。他征服了中国,自己却被中国文明所征服。
P181 要了解儒家持久而建设性的影响,我们可以去看过去40年来东亚经济的奇迹。
道家
P183 没有一个文明是清一色。在中国,儒家的古典音调,不单是被佛教的精神阴影遮住,同时也被道家的浪漫色彩所平衡了。
道的三种意义
P185 它的字面意思是道路。不过,这个“道”可以理解为三种意思。
首先,道是终极真实之路。则个道无法被知觉,甚至无法被清楚地设想,因为对于人的理智来说,它广大无边而难以测度。……“能够说的道就不是真的道。”(道可道,非常道)然而,这不可言说的超越的道,乃是随后出现的一切的基础。……“知道的人是不说的,说的人是不知道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虽然在终极上是超越的,它同时也是内在的。……它乃是宇宙的道,一切自然之中的准则、韵律、推动力,一切生命背后的秩序原则。……它基本上是精神而不是物质,它不能被穷尽,愈是去吸取它,它就愈不断地流出,因为它乃是“那永不竭尽的源泉”,……予万物生命,他可以称为“世界之母”。
在其第三种意义中,当它与方才描述的宇宙之道紧密配合的时候,道是指人类生命的道。……不过,首先必须指出,中国不只是有一种而是有三种道家。
哲学的道家
P187 哲学的道家在中国称为道家,跟老子、庄子和《道德经》等名字相关。
P187 他们想要修理的是生命。增强生命的知识,我们称之为智慧;所谓智慧的生命,道家的哲学家主张,就是要以保存生命活力的方式来生活,不要将它浪费在无益的、损耗的方式上,因此首先要避免的就是摩擦和冲突。……在无为的模式下行动,就是指行动时,摩擦——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在心理的冲突中,在对自然的关系中——被降到最低限度。
瑜伽道家(活力道家)
P188 气这个字立刻现身为这第二派别的当然项目了。它字面意思是气息,而真正的意思是活力。道家用这个字来指他们经验到那运行在体内的道的力量——或由于被阻塞而不能运行——主要的目的是要促进流通。……为了要成就他们扩充气的极限的目的,这些道家处理三样东西:物质、运动和心灵。
P189 除了各种从固体、液体和气体形式的物质中抽取气的努力之外,还要辅之以身体“动作”的活动,如太极拳,是把柔软体操、舞蹈、冥想、阴阳哲学与武术揉成的一种综合,在此情况下是设计来为了从宇宙中吸取气,并且去除阻塞好让它在内部流通。后者也是针灸的目的。
P189 道家的冥想……这项训练包括摒除干扰、使心灵虚空,让道的力量得以通过身体的过滤器而直接进入自我。
P189 当儒家学者努力推广道德楷模与礼仪规范,由此使“德”社会化时,道家的瑜伽行者们想直接控制“道”,先将之吸进自己的心中,然后再发射给别人。
宗教的道家
P191 哲学的道家寻求有效地管理道以便给生命的正常配额,活力道家则寻求增加其基本供应。
P192 道教在公元2世纪成形。它被安置在一个万神殿中,其中的三位主神包括老子在内(所谓“三清”)。圣典就从这些神人演生出来(由于其根源是出自神圣启示),其真实性毫无保留地被接受了。道教的天师继承一直延续到目前的台湾。
P192 流行的道教是一种含糊暧昧的东西。从外表来看,大部分像是粗糙原始的迷信;……无论如何,它的意图是很清楚的。“道士把宇宙的生命力提供给一般平常的村民来用”。
P193 哲学的道家、活力的道家以及道教:这道家的三大支派,初看似乎毫无共通之处,现在就表现出他们的家族相似性了。三者都有同样的关注——如何在最大限度之下扩充那活泼有力的德——他们所关注的细节恰好构成一个连续统一体。这个连续性适于如何把生命正常配额的气用于最佳效果的兴趣(哲学的道家)……那正常的配额是否得以增加(活力的道家)……宇宙能量是否能够将之聚集,有如通过聚光镜那样,为了需要帮助的人之福祉而代为安排(流行的道家或道教)。……他从未遇到一位道家不是在某种程度上牵涉到全部三派的。
P193 一个生命有多少实体,要看它是否整合了神秘主义的深刻性(道家瑜伽)、心智的直接智慧(哲学的道家)与魔术的创生力(宗教的道家)。这三样东西聚集在一起就有了一个“学派”……
P195 孔子百般努力建造一种可以有意识地去学样的理想反应模式。道家的方式正好相反——要使自我的基础与道配合而令行为自发地流出。……“无为而不为”,亦即,存在的自然状态即是行动的完美结果。反之亦然。
P196 在自然现象中,道家看到最似道的就是水。他们对水能毫不费力支撑及载物印象深刻。中文说会游水的人,字面解释起来就是“识水性的人”。同样的,一个了解基本生命力的人,知道如果他停止又鞭又打,把自己交付给它,就可以得到承载。……无限的柔软,却是无可比拟的坚强——水的这些品质也同样是无为的品质。一个人能体现这种情况,《道德经》说:“不必去做就都做了。”(无为而无不为。)这样一个人没有压力地行动,没有争辩而能说服,是善辩而没有炫耀,没有暴力、威迫或压力而能达成结果。……水的最后一项特征使得它像无为的是,它能通过静止而达到清澈。……内在的眼睛才能见到清澈,不过,这必须当生命达到一种像既深且静的池水那样静的时候。
P199 他们喜欢指出杯子、窗子和门的价值,乃在它们空的部分中。
P200 人民不仅该对其他人,也该对自然尽量避免采取纷扰和侵略的态度。一般而言,现代西方的态度一直是把自然当作是一个敌手,一个要对付、支配、控制、征服的对象。道家的态度跟这刚好相反。道家思想中有一种很深刻的自然主义,不过那是一种卢梭、华兹华斯、梭罗式的自然主义,而不是伽利略或培根式的。
P201 道家寻求与自然协调,而不是去支配。……道家寺庙不从它的环境中突显出来。它们背依山丘,藏在树下,与四周环境合而为一。在最佳的情况下,人也是一样。
P201 这种对待自然的道家方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艺术。中国艺术最伟大的时期与道家影响大行其道一致并非偶然。……指谓中国风景画的词语,包括山和水两个字,一个暗示广大和孤独,另外一个则暗示柔韧、持久和连续不断的活动。在广大无垠中,人的部分是微小的,就算找得到,我们也要很小心才能在画中找到人物。
P202 就是这种对自然和简朴的偏好,使得道家与儒家分隔开来。
P202 道就在共同永恒的整合之中。
P203 在这相对的世界中没有任何观点是可以认为是绝对的。……来想一下做梦和醒来的相对性吧。……到底他是庄子梦见自己成了蝴蝶呢,或是他乃是一只蝴蝶现在正梦见它成了庄子呢?
P204 道家把相对原理推到逻辑极限,而将生与死置于道的韵律中成为互补的周期,当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惠子来看他并表示慰问,却看见庄子双脚张开坐在地上,有节奏地拍打着一只木碗大唱其歌(鼓盆而歌)。
P206 如同阴阳本身彼此绕着转一样,道家和儒家代表了中国性格的固有两极。孔子代表的是古典的,老子则是浪漫的。孔子强调社会责任,老子推崇自发性和自然性。孔子的焦点在人,老子则是在超越人的事物。正如中国人自己说的,孔子徘徊在社会之中,老子则漫游于人间之外。
P206 有些书在第一次读过之后,就再也无法摆脱它们的魔力了,原因在它们对读者最内在的“我”说话。对于指出道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是在我们之内的思想感到振奋的人,《道德经》就是这样的一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