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读懂这本书,我不得不先行研读了几本宗教类入门书作为前置课程,仔细学习,稍有基础之后,方敢面对《人的宗教》这本精深的著作。泛读十本不如精读一本,尤其是经典佳作,更需仔细研读,吸取养分。这本书正是关于宗教的集大成著作,大有读透此书,可解天下宗教之感。
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在于有“意识”。人的精神世界,或者说灵魂,永远是神秘而引人入胜。宗教,恰是关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关于灵魂的东西 。
诚如作者所言,这不是一本宗教史,更不是一本宗教百科全书。它不是介绍知识点,它谈的是“价值”,集中在那些智慧储存上,它也可以称之为”世界伟大的智慧传统“。本书体系庞大,从上面的目录可以知道,主要论及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等七大宗教。以下我将分为若干个小文,浅论学习心得。我的目的有二,其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书是精读的重要方法;其二,学而不思则罔,强迫自己挤点东西出来,可能十分粗陋,但于自身应该会有进步的。由于学识浅薄,我的学习笔记中误读与错漏必不能免。先说印度教。
印度教作为世界信仰人数第三的宗教,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却非常集中,绝大部分在印度,信徒大约10亿。虽然佛教的信仰人数只有大约4亿,但世界分布较广,影响深远,故一般认为佛教为第三大宗教。第一和第二分别是广义的基督教(信徒超过20亿)和伊斯兰教(信徒大约12亿)。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佛教直接脱胎于印度教以及婆罗门教等古印度宗教,但后来却失去了印度的市场份额,反而在亚洲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历史现象。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讲,印度教是个十分陌生的东西,也总是搞不清楚跟佛教有什么瓜葛和区别。其实,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超过90%的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就像中国的儒道释一样,这种宗教已经深入国民的骨髓而并不感觉到自己在信仰什么。印度的种姓制度就像中国人的封建思想一样,根深蒂固,或许这些正是适合不同宗教生根发芽的土壤。
印度教看透人生,有它一整套的哲学体系,并提出了多套的解决方案供选择。简单说来如下,详细请看文后的抄书。人们活在世上,需要四样东西:
享乐 印度教认为,享乐是对的,符合人性,但它不会满足你的人性需求。
成功 即财富、名誉、权力,但这些东西转瞬即逝。
责任 从向世界索取变成给予,这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解放 即解脱,追求心灵的无限存在、知识和妙乐。
是不是感觉跟释迦牟尼的涅槃有点相似?佛家说人生是苦的,要追求真理的彼岸,达到涅槃;印度教认为人生可以享乐,可以追求世俗的成功,但人性真正的需求其实是要解脱,要追求无限存在、无限妙乐。我感觉,在这点上,两家是相同的。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作为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认为人最高的需求是自我实现,与上述宗教对人的需求的认识,其实也是一致的。作为一个世俗的普通人,终生的追求已经有了清晰的目标。
为了达到以上的宏伟目标,印度教为我们指引了方法方向,而且一次性给你四条通向罗马的大道。分别是:
知的瑜伽 需要强的知识,理性和辨别力。
爱的瑜伽 即博爱。
业的瑜伽 即工作,日常修行。
修的瑜伽 八个步骤的专业修行。
不同的瑜伽适合不同的人群,各人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或兼而有之。 “ 瑜伽这个字(yoga)是跟英文字牛轭(yoke)一样来自同一字根,而yoga有双重的意思:结合在一起,接受训练。两种意思在梵文中都有。于是,yoga的一般定义是一种训练方法,用来引导人走向整合,或是结合成为一体。” 这是瑜伽的本来意思,但在当下的天朝,似乎瑜伽仅仅作为一项健身项目而已,仅仅是借用了这个名词,至于“梵天”、“解脱”这些什么鬼东西都无关紧要,只要能减肥。
印度教为达到解脱,有四条瑜伽之道,而佛教则为我们提供了“八正道”,对比这两家的相关理论,是学习的乐趣所在。爱的瑜伽是最流行,是适合大多数人修行的瑜伽。这与基督的博爱似有共通,无条件的爱,世界将趋于大同。业的瑜伽类似于佛教的日常修禅,只要心中有佛,处处向佛,则可得道成佛。修的瑜伽有一套严谨的修行方法,相当于职业瑜伽选手,只为更高更强而来。
人生在世,所有的问题,印度教都囊括了,提供了一条龙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人生的阶段划分,不同的阶段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按部就班即可。
印度的种姓制度保存至今,不同的种姓在其阶级内各安天命,永远也跳不出自己所在阶级的轮回,这一点令人难以理解。释迦牟尼在他的教义中废除了种姓,提倡人人平等,是人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而与印度的其他古宗教走上决裂。
印度教注重个人修行,只要愿意,随时可以离群索居,遁入深山老林,找个山洞,探索与梵天结合之径,而全然无须有家庭、世俗的后顾之忧,搞定自己就好了。佛教提倡自度,然后度人,弘扬佛法,让更多的人参透人生之苦厄,强渡涅槃彼岸。而伊斯兰教则一如既往的激进,世上唯有安拉好,你若不信安拉,则灭你宗族,夷为平地。
印度教博大精深,给了人们多样的方法选择,不仅如此,在对待其他宗教方面也尽显博爱。不仅自己有无数的神,而且认为其他宗教的神也是合法合理的,只不过是神在他们面前展示的一种面貌而已,只要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真神,就是真的好。
希望你会喜欢印度教对人生的分析。
以下是抄书
导读
P1 史密斯教授的写作策略很清楚,就是要展现宗教的最佳面貌。因此,本书内容的重点既不是宗教史,也不是对宗教做全盘或平衡的论述,更不是比较宗教之优劣,而是围绕着宗教所引发的“价值”。这种价值,简而言之,就是促使人性趋于完美的力量。
P2 人*性*原本是不完美的,因为人生苦多于乐,最后又难免于死亡;那么,人*性*的潜在能力究竟是神还是魔?……我们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解读。首先,宗教提醒人类:生命取向要高。步骤有二:一是在程度上超越凡俗,譬如舍弃世间的享乐与成就,不受人群恩怨利害所牵绊;二是在种类上超越凡俗,亦即在小我中发现真我,从变化生灭中走向永恒本体。……其次,宗教不离修行,因此生命体验要深。……第三点,宗教鼓励我们活在世间时,生命能量要强。
P3 宗教的目标在于上契超越者(神、力量或境界),以求得个体生命之解脱。
序
P6 那时东方美先生教我们每读一家哲学必须先入乎其内,而后出乎其外。
正文
P4 宗教的故事并不全是玫瑰色的,反而常是低级粗糙的。智慧和慈爱是间歇的出现,得到的结果则是极度的模棱两可。
P7 我已说明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世界,所得到的实际收获是很大的。……就是为精神的视野增加了维度。这乃是打开了另一个可以生活的世界。
P8 这些对世界了解的想法直接关连到世界各宗教,因为带领我们达到一个族群的心的最确切的方法,就是通过它的信仰,如果那个信仰还没有僵死的话。
P9 真正的宗教是最畅通的管道,让宇宙生生不息的能量通过它得以进入人的生命。
P10 宗教讲的主要不是事实,乃是意义。
印度教
P14 如果我们把印度教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浩瀚的文献、复杂的祭礼、散漫的民俗、丰富的艺术——把它压缩成单一的断定,我们会发觉它说:你要什么就有什么。
P15 她说,人们要四样东西。
享乐
P15 他们开始时要享乐。这很自然。我们生来就备有苦——乐的反应器。
……它乃是生命四项合法的目标之一。
……如果享乐是你所要的,不必压制你的欲望,以明智的方式去追逐它。
……都会明白享乐并非所要的一切……并非因为享乐是邪恶的,而是因为它太琐碎浅薄而不能满足人的整全人性。
成功
P16 人生的第二个主要目标:那就是俗世的成功:有财富、名誉和权力这三大方向。 财富、名誉和权力是排他性的,因之是竞争性的,也是不稳定的。不同于智力上的和精神上的价值,当与人分享的时候它们不会倍增;它们不能在不减少自己的部分下平分与人。……从这些东西的竞争性到它们的不稳定性就只是一小步之隔。
P17 用印度的格言来说:“想要用钱来熄灭追求财富的欲火,就像是往火上倒牛油一般。”
P17 ……为什么尘世上的成功不能完全满足我们,最后一个原因是成就转瞬即逝。财富、名誉和权力是及身而止的,“死了又带不走”。
P18 印度教的指导原则不是不理会欲望,而是等待欲望离你自去,因为它把欲望道路上的东西视如玩具一般。如果我们问自己,玩具有什么不好的时候,我们的回答必然是:正相反。想到小孩子没有玩具,难免令人觉得悲哀。但是如果大人不能发展出比对洋娃娃和火车更有意义的兴趣的话岂不是更悲哀。同样的道理,个人如果突破这种限制,欣然地享受着成功等感官的快乐,到了步入人生另一阶段,它们就不再有什么吸引力了。
P18 但是人生还有什么更吸引人的东西呢?印度教说有两种。与欲望之路相比,这两种组成了“弃绝之路”。
P18 ……我们必须永远记住印度教的“弃绝之路”是跟在“欲望之路”后面而来的。如果人们能够顺从他们的冲动而得到满足,弃绝之念根本不会起来。
P18 ……看不到任何值得为之弃绝东西的人——才是世界上真正的悲观主义者。因为要活下去,人必须相信他们为之活下去的东西。
P19 ……许多第一次的经验很刺激,却在一百次的时候令人生厌。每一项收获似乎都煽动了新欲望的火焰。没有什么能完全令人满足;显然地,全都随着时间而毁灭掉了。
P20 ……真正的宗教是开始于超越自我中心去追求意义和价值。
责任
P20 它产生了责任宗教,这是在享乐和成功之后,印度教认为的人生的第三个大目的。它对成熟的人,其力量是巨大的。无数的人从一心去取变成一心去予,一心要赢变成一心要服务,不是要求胜利而是要尽己之力。负责地去做手上任何工作,变成了他们首要的目标。
解放
P21 生命究竟是否拥有更多的东西,大概是比任何别的问题更尖锐地区分了人们。
P21 享乐、成功和责任从来就不是人类的最终目的。它们顶多不过是假定能带领我们朝我们想要走的方向前进的工具罢了。我们真正要的东西是 埋在更深的层次中的。
……首先,我们要“存在”。
……其次,我们要“知道”。
……第三件人们要追求的是“妙乐”,那种相对于挫折、徒劳无功和厌倦的感觉。
这些是人们真正所要的。如果我们要完成印度教的答案,还应该加上说他们无止境地要这些东西。人性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有能力想象那没有限制的东西:“无限”。这种能力影响着人类全部生命,……我们必须说,人真正要的是无限的存在、无限的知识和无限的妙乐。……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的话,人真正要的就是“解脱”——要摆脱那拘束我们的有限性,达到我们的心灵真正欲求的无限的存在、知识和妙乐。
P23 一盏灯可以覆满灰尘泥土,几乎完全把光芒盖住了。生命向人之自我所提出的问题,是要清理它存在的浮渣,使它那无限的中心可以完全透显出来。
P23 加在我们妙乐上的束缚,这些可以分为三类:肉体上的痛苦,因欲望不能得逞而来的挫折感,对生命一般的厌倦。……肉体上的痛苦是三者之中最不麻烦的了。……人的生命第二个最大的限制是在无知。……至于生命的第三种限制,就是它那受到局限的存在。
P26 与小孩相比我们是成熟的,但与圣人相比我们就是孩子。跟三岁的孩子把冰淇淋球掉落地上一样,不能够以整体的眼光来看我们自己,我们的注意力也只盯在现世生命上。……我们已经看到心理学使我们熟悉的一项事实,就是我们自身远比我们猜测的更丰富。……我们像是失忆的王国,衣着破烂地在自己的国家中流浪而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或者像一只与母亲失散了的小狮子,被羊养大了习惯吃草和作羊叫而假定自己也是一只羊。我们像是一个恋人一样,在梦中绝望地寻找着自己的爱人,却不知道她一直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完整的“存在”被觉识之后是什么样子,要描述它就像对生来就瞎眼的人描述日落一样不可能;这种觉识必须依靠自己亲身去体验。
走向目标的四条道路
P27 印度人民追求宗教真理,不是单单要增加一般知识的储量,而是要用来作为一幅航海图,来指导他们到达更高的存在境地。……好像一个人头上顶着一捆着了火的柴要冲到池塘去灭火。追求真理者更有过之,被生命之火烧烤着——生、死、自欺的徒劳——急于奔向一个懂得处理生命中最紧要之事的导师。
P27 瑜伽这个字(yoga)是跟英文字牛轭(yoke)一样来自同一字根,而yoga有双重的意思:结合在一起,接受训练。两种意思在梵文中都有。于是,yoga的一般定义是一种训练方法,用来引导人走向整合,或是结合成为一体。
P28 跟我们相关的,乃是那些用来结合人类精神和隐藏在其最幽深处的神的瑜伽。……如何达致梵天(梵文中的神)并继续与梵天保持接触,如何变成与梵天合而为一,并依之而生活;如何仍然留在尘世上却变成神圣——生活在地球上,气质却变化了,而获得了重生;这便是在印度世世代代启发并神化人类精神的追求。……印度人朝这项目标迈进的精神途径有四……至于人从哪里开始,则要看他是哪一类人了。
P29 按照印度教的说法,基本精神人格类型有四类(荣格的类型学乃是按照印度模式建造的,在某些方面上有所修改)。有些人基本上是反省性的,另外一些人是情绪性的,另外还有一些人是行动性的,最后的一些则是倾向于实验性的。……类型并非密封在水泄不通的间格内,因为每一个人都在某一程度上拥有全部四种才能,正如大多数人分到的牌有全部四种花色。不过攻牌先出最强的花色会比较合理罢了。
全部四种途径都由道德准备开始。由于瑜伽的目的乃是要令表层的自我对其内在的神性透明,因此必须先要清除它粗俗的不洁。……因此,每一种瑜伽的第一步,皆牵涉到培养诸如不杀生、诚实无欺、不偷盗、自我控制、洁净、满足、自我修炼这一类的习惯,以及到达目标的迫切欲望。
知的瑜伽
P29 “知的瑜伽”(Juana yoga)是特别提供给有强烈反省倾向的精神追求者而设的,它是通过知识而与真神合一的途径。……它并不是百科全书上的那张知识。它是一种直觉式的辨别力,具有转化力量,最终把能知者转变成了她之所知者。思考对这类人是重要的。……他们的心智激发着他们的生命。
P29 这套修行之钥是在于辨识,辨识那挤在我们注意力前的表面自我,以及那肉眼见不到的大我。培养这种力量要通过三个阶段,首先就是要学。……第二个步骤是思想。…………
P31 正如一个好演员把她最好的赋予她的角色,我们也应该尽力扮演我们的角色。我们的错误在于误以为我们现在扮演的角色就是真正的我。我们被目前的太次迷惑住了,记不起我们先前扮演的角色,对未来的前景也视若无睹。
P31 一个坐马车的人在他的车中,因为已经把行旅的责任交托给了御者,他就可以自由安坐车中全神关注着车外的景色。在这个景象中含着一个生命的隐喻。身体是车子。车子经过的路试感官对象。拉车的马乃是感官自身。经过修炼之后控制感官的心智由缰绳来代表。心智的决策机能是御者,那车子的主人,有全部的权威却无须动一根指头,正是那无所不知的真我。
P32 从第三者的眼光来思考自身的处境时,等于在同时进行两件事:一是把自我认同与表面自我区隔开来;二是把这点自我认同推到更深的层次,然后借由一种与存有等同的知识,使人完全转化为内心深处的那个样貌。“你即彼,除你之外,并没有另外的见着、听者、思考者或行动者。”
P32 知的瑜伽据说是通向神性实现最短的途径,也是最陡峭的路。它需要理性和精神作罕见的结合,因此只适合极少数人。
爱的瑜伽
P33 “爱的瑜伽“(bhakti yoga)的目的是引导那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爱朝向神。……与知识之路相比,爱的瑜伽有无数信奉者,是四者之中最流行的。
P34 在这种瑜伽中我们只需十分地爱神——不只是声称爱神,而是真的爱神,只爱神(爱别的东西是因为它与神有关系);爱神而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甚至于不是为了解放欲望,或者是为了爱的回报)而只是为了爱。如果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了解快乐,因为没有任何经验能跟这种全心全意真正确实的爱相比。而且,我们每一步对神亲近的强化,都将削弱我们对世界的紧抓不放。
P35 神话能够探察的深度、智力只能间接地见到。寓言和传说能用它们的方法来表达理想,使听的人热切地想去体现它们——鲜活地支持了爱德曼(Irwin Edman)的主张:“是神话而不是指令,是寓言而不是逻辑使人感动。”这些东西的价值乃在于能够把我们的心从世界的迷扰中召回到对神的思想和对神的爱当中。
P36 一个人不论是在洗漱或在纺织,在播种或在购物,口中念念有词而心存盼望,长期下来,他的祷告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浸润到潜意识里,使它满载着神性。
P36 父母对孩子的爱带有保护色彩,孩子的爱则含有依赖的成分。朋友之间的爱有别于男女之间的性爱。一个忠诚的仆人对他主人的爱又是不同。
P37 印度教徒以数不清的形象来代表神。他们说这是适当的。每一种形象只不过是指向某种彼处的东西;由于没有东西得以穷尽神的真正本性,因此需要整个的阵容来完成神的面相和表现。……神以人形出现最容易被爱。
业的瑜伽
P38 “业的瑜伽”(Karma yoga),通过工作走到神那里。
P38 工作乃是人类生命的主要标记。重点不单是除少数人之外,所有的人都必须工作才得以生存。……印度教说,你不必退居到修道院才能意识到神。你可以像在任何别的地方一样地在每日事务的世界中发现神。
P38 业的瑜伽可以使用两种模式:知的(知识),或者爱的(献身的服务)。
P41 蝎子的本性就是咬。瑜伽信徒的本性是他们尽其所能来帮助其他的生物。
P41 瑜伽行者以泰然的接受损失、痛苦和耻辱,知道他们也都是导师。在某种程度上瑜伽行者是处身于永恒之中的,他们在紧张的活动之中体验着安详。像那急速运转的轮轴核心,他们似乎是静止的——情绪上是静止的——就算在他们极端忙碌的时候,就像是绝对运动的静止。
修的瑜伽
P42 “修的瑜伽”(raja yoga)在印度被认为是“通向重新整合的皇家之路”。因为它带领人到令人目眩的高度。这是为那些具科学倾向的人而设的,乃是一条通过心身试验走向神的路。
P43 瑜伽行者并非对他的身体进行实验,而是对他的心灵进行实验。实验是采取依规定的心理训练并观察其主观效应的方式来进行的。
P43 印度教义假设人的自我乃是一个多层次的存有。……首先,最明显的是我们有身体,其次是我们心灵的意识层。这两层之下是第三领域,个人下意识的领域,乃是通过个人的历史所建造出来的。……在其他的三层之下,甚至比隐蔽的下意识(虽然完全与之有相关性)更少被有意识的心灵所察觉到的,乃是存在本身,它是无限、不受阻挠而永恒的。
P44 很明白地,印度的召唤,是要人从世间琐琐碎碎的万象中退出,回到灵魂深处有因果秩序的领域中,因为在那儿才看得到真正的问题与解答。
P44 “修的瑜伽”的目的,是带领探究者去体证个人对“内在的超越者”的直接经验,来说明人类对自我四层评估的有效性。方法是有意识地进行内省,这是任何一行中具创造性的天才所采取的典型步骤之一,不过在“修的瑜伽”修行中将它推到了逻辑的极限。
P45 简单陈述实验本身的八个步骤
第一步包括练习五种戒绝:不伤生、不说谎、不偷、不淫以及不贪。
第二步包括练习五种教规:整洁、满足、自制、勤勉以及对神圣的冥想。
三,……也要作身体训练。……它在此处的主要目标是,当心灵在专注时不让身体来干扰。……是使身体处于一种中间状态,介于坐立不安、蠢蠢欲动以及完全放松、昏昏欲睡之间。
四,……未经控制的呼吸影响冥想的程度。……通过控制呼吸来阻止这类干扰。……要减缓呼吸,平衡呼吸,减低所需要的空气量。……闭气特别重要,因为没有呼吸的时刻,身体是最静止的。
五,……达成这一从外在转向内在世界过程的最后一步转折点,乃是关上知觉之门,因为只有如此,那世界的咔嗒声才会被有效地封闭在外面。……首先,把专注从偶发的事情转移成一股操纵自如的力量;其次,把那项本领提高到连在同一间屋子的鼓声都能够没留意到的程度。其实,技巧是一样的:专心于一件事而把其余的事摒弃。
六,最后瑜伽信徒独自与他的心灵共处。到目前为止……欲求的侵袭、良心的不安、身体。呼吸以及感觉都已一件一件地被停止了。但战争仍然还没有打赢呢;一场肉搏战才正开始,因为心灵最凶恶的敌人乃是它自身。……“当所有的感觉都静止了,当心灵安定下来了,当理智不再动摇——智者说,那即是最高境界。”
七,……专注深化成为冥想,……“主客体完全合而为一,使得个人主题的自我意识完全消失了。”
八,剩下来的,是应该用梵文字samadhi(三昧)来描述最后、最高的境界。……三昧是指人的心灵完全贯注在神那里的境界。……心灵继续思想——一个如果那是正确的字眼的话——不过是思无物。这并不是说它什么都不想,只是全然的空白。
生命的阶段
P51 不仅人与人彼此不同,每个人还经历着不同的阶段,并且每一个阶段都要求它有自己适当的行为。……我们应该怎样活呢?印度教回答,那不仅要看你是哪一类人,还要看你是在生命中的哪一阶段。
P51 印度教将第一阶段划分为学徒期。……8岁到12岁之间。一共持续12年,……首要责任就是学习。
P52 第二阶段开始于个人婚姻之后,乃是家居期。这是生命的全盛期,身体力量到达了顶点,兴趣和精力自然是转向外面的。他们可以从三方面的发挥来得到满足:家庭、职业和个人所属的社区。
P52 有的人永远也不会走向生命的第三阶段。……这乃是退休的阶段。只要有了第一个孙子之后,个人就利用老年牌照,……开始自己真正成人教育的时间已经到了,去发掘我是谁,以及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那个“我”与之多年来亲密相处却仍然充满不可解释的怪癖、无可理喻的奇想以及非理性冲动的陌生人——其秘密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生来要工作和挣扎,虽然各有其部分的快乐和哀伤,但却活得太短促了,一代又一代像浪花般短暂地上涨,然后打在岸上碎了,消退成为无名的死亡的伙伴。去发现存在奥秘的意义乃是生命最后的挑战。
P54 他们辞别家庭、家的温暖和束缚,投入森林的孤寂中,开始自我发现的课程。……退隐之外,真正到达目的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云游者的境界,《薄伽梵歌》把他界定为“一个既不恨也不爱任何一切的人”。
P55 所有的身份都一扫而空,因为所有的社会身份都会阻挡人与不灭的存在整体认同。
生命的位置
P56 ……承认在对社会作出最佳贡献以及发展自己的潜能上,人就是有四个种类。
(1)印度人称呼第一类为婆罗门或是见者。
(2)第二类刹帝利,乃是天生的行政人才……
(3)另一类的职责是制造者,他们是工匠和农人,善于制作生命之所赖的物质成品。这些人就是吠舍。
(4)最后是首陀罗,其特征是跟随着或仆人,又称为非技术性的劳工。
P57 ……在每一种姓之内是有平等、机会和社会保障的。
P60 期望我们的心智来抓住无限,就好像要一只狗用鼻子来了解爱因斯坦的公式一样。
P60 假如你纵横宇宙,对每一件你所见所思之物说:“不是这……不是这。”剩下的就会是神了。
P60 全然的真实,全然的意识,全然地超出一切可能的挫折——这就是印度对神的基本看法。
P61 “即使无物可被照耀,太阳依旧光辉灿烂”。
P62 神将是创造者(大梵天,Brahma),维持者(毗湿奴,Vishnu)和毁灭者(湿婆,Shiva),……它是耳朵的耳朵,眼睛的眼睛,心灵的心灵,语言的语言,生命的生命。
P63 在印度教看来,精神对于它所寄存的身体依赖的程度,顶多也不过像身体对于它所穿的衣服或所住的房子的依赖一样。当我们发现衣服小了不合穿,房子太挤了,我们就换一间可以任我们身体自由活动的房子。灵魂也一样。
P64 种下思想之因,收到行动之果;种下行动之因,收到习惯之果,种下习惯之因,收到性格之果,种下性格之因,收到命运之果。……每一思想与作为都能发出一记看不见的凿刻,雕塑着一个人的命运。……每一个人都要为他或她的目前状况负全部责任,也将有一个完全如其当前正在创造的未来。
P65 可是,这整个个人野心的计划最终应当视为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精彩的、令人兴奋的、创造历史的游戏,但终究还是一场游戏。
P66 人类精神在其上升的旅程中也永远不是完全飘浮无定和孤独的。从开始到终点其核心是Atman,内在的神,像玩偶匣般施压即“弹跳起来”。隐藏在短暂的感觉、情绪和幻想的漩涡之下的是那自明的、寂然长存的超位格的神。虽然它埋藏在灵魂深处,因而平常留意不到,它却是人生存和觉识的唯一基础。正如太阳在云层遮盖下仍然照亮世界,“那不是变者,从来就不被看到,但却是见证者;永远不被听见,但却是听者;永远不被思想到,但却是思想者;永远不被知,但却是知者。除此以外,别无见证者,除此以外,别无知者。”
P70 一个小孩第一次看电影会误把动画当作真实的物体,不会觉察银幕上吼叫的狮子,乃是从戏院后面放映室中投射出来的。我们的问题也一样;我们看见的世界是有条件性的,在那个意义下也是由我们的感官操作所投射出来的。……
但是超意识必须认真加以培养,才能了悟真实自身。……世界就像藏在灰尘下的绳子,即使被人误认为是蛇,但仍是一根绳子。
P71 总结以上所说的:对于“我们所拥有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个问题,印度教的回答是这样的:
1、一个多样的世界,它包括从横的来说事数不清的星系,纵的来说事数不清的层级,时间上来说事数不清的循环。
2、一个业报法则永不休止运作的道德世界。
3、一个永远也不会取代天堂来作为精神目的地的中间世界。
4、一个maya世界,把它事实上是暂时的多样性、物质性以及二元性,虚假狡猾地当作是终极的来贩卖出去。
5、人们可以在其中发展他们最高潜能的训练场地。
6、一个lila的世界,是神以其宇宙之舞来表演的戏——永不疲惫、永不休止,没有阻碍,而最终是有益的,具有一种生于无尽活力的优雅。
P72 她坚信各个不同的主要宗教乃是通向同一目的的不同途径。把得救当作是任何一种宗教的专利,就好像主张神只能在这一房间找到而在隔壁就找不到,神是这样的打扮而不是那样的打扮一样。……认为不同的宗教乃是神向人心说教的不同语言。“真理只有一个;圣人以不同的名字来称呼它而已。”……生命之山,可以 由任何一边去攀爬,可是到达山顶时各条途径就会合而为一了。……人生难道不是因为儒家、道家、佛家、穆斯林、犹太教徒以及基督徒的贡献而来得更有趣吗?“多么艺术化呀,”……
P73 神创造了不同的宗教以适应不同的需求、时代与国家。……吾人可以从正面或者侧面来吃一个有糖霜的蛋糕,怎么吃都会一样甜。水,作为单一的和同样的物质,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名字来称呼它,一种叫它是水(water),另一种叫它作eau,第三种是aqua,更有一种是pani,那唯一的永在——智慧——妙乐者同样是被有些人呼为神,有些人称为阿拉,有些人称为耶和华,还有些人则称作梵天。……所有的男女神袛都只不过是唯一绝对的梵天之不同面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