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抄几个基本知识: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农历丁亥,猪年。
万历是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朱翊钧10岁即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打破了他的爷爷嘉靖皇帝的不上朝记录。
万历在位前十五年有“万历中兴”,中外乂安,海内殷阜,流芳千古。
万历十五年,海瑞去世,戚继光去世。
皇帝是个孤独的职业,古今中外莫若如是。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贵为万人之上,却仍然得不到真实的信息,受众人哄骗,不管是恶意欺诈还是因畏惧而瞒骗。周遭都是骗子和小人,皇帝如同质子被电子云包围,追随者众却是孤独的。在一家企业里面,位高权重的老板也是孤独的,小人无处不在,众人皆醒老板独醉。深邃的眼光和洞察世事的心胸就显得尤为珍贵。在每个人的生活里,自己也是孤独的。生活的如意和不足,一切都如流水,不卑不亢,与世无争;百年孤独的是每一个人。孤独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犹如孤独的蓝色地球。
制-度和体-制,是人类世界的根本性-需求和法则。人类是奇妙的群居动物,好的体-制可以使人类进步,坏的制-度可以使人灭亡。动物世界里,各类群居动物都有其奇特而完美的运行体-制,使得种群生息繁衍连绵不绝,例如大雁南飞,例如蜜蜂、蚂蚁的群居。而人类有自适应机制吗?目前来看,真不好判断。顺我者生,逆我者亡,历史潮流滚滚不可违逆。海瑞和戚继光,正好是一对正反面典型。或许世界整体上是公平的,历史也是公平的,但局部不会公平。
读史常常是悲伤的。悲剧每天都在重演,过去、现在、未来皆如此。聪明的人类永远都在不断的重复踏进同一条河。本书作者的大历史观,正是以小见大,一叶知秋。历史的有趣之处也正是在于其宿命般的轮回。作者的螺旋式发展理论,有辩证唯物的味道,但螺旋不正是轮回的体现么?站在当下看历史容易,而看现在和未来却难之又难。万历十五年,二零一五年,都是一个平凡的年份。当下,表面的太平盛世,远交近攻,是否像万历十五年那样,隐藏着剧变和转折?这真的需要大历史观来观察了。
人生是孤独而悲剧的,但是只要灿烂过,就值了;泰戈尔说鸟儿飞过,不留痕迹,亦无妨,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李贽临死前大呼“七十老翁何所求?”,让人感觉异曲同工。万历皇帝朱翊钧是否也有同样的感觉?不得而知。但是从他这孤独的一生中可以看到,贵为万人之上,只不过是一个艰苦的职业,心灵的自由和感情的释放却是永远的追求。万历皇帝给我的启发,不仅仅是在历史观上,或许更多地在于人生的追求和思想的解放。
以下是书摘:
P002 中国幅员广大,情形复杂。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这种情形,在世界史上实属罕见,在中国历史中也以明代为甚,而其始作俑者厥为明太祖朱元璋。
P003 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P004 笔者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P005 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督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P005 因为本书论述万历,本在于说明皇帝的职位是一种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机构,而每一个皇帝又都是一个个人。
P006 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
P034 据说,淑嫔郑氏和万历具有共同的读书兴趣,同时又能给万历以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种精神上的一致,使这个年轻女人成了皇帝身边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可以说,她是在最适当的时机来到了他的生活里,填补了他精神上的缺陷。
P054 ……总是用道德的名义去掩饰实际的利害。因为本朝法令缺乏对具体问题评判是非的准则,即令有时对争执加以裁处,也只能引用经典中抽象道德的名目作为依据。
P056 本朝治理天下,礼仪所起巨大的作用,已略如前述。皇帝以一人而君临天下,具有最高的权威,实因天意之所归。天意必须通过亿万臣民的信念而体现出来。
P059 因为我们的帝国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的方法则依靠文牍。……总而言之,道德至高无上,它不仅可以指导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
P061 在本朝历史上除草创时期的洪武永乐两朝外,文官凌驾于武官之上,已成为绝对趋势。……在申时行充当首辅的年代,全国文官的总数约为两万人,其中京官约占1/10。
P072 张居正还有一个错误,则是他忽视了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
P073 总之,这种维新不过是局部的整顿,而非体制上的变革。
P077 申时行没有忽略文官的双重性格:即虽称公仆,实系主人;有阳则有阴。
P089 以皇帝的身份向臣僚作长期的消极怠工,万历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例子。其动机是出于一种报复的意念,因为他的文官不容许他废长立幼,以皇三子常洵代替皇长子常洛为太子。这一愿望不能实现,遂使他心爱的女人郑贵妃为之悒郁寡欢。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他在张居正事件以后,他明白了别人也和他一样,一身而具有“阴”、“阳”的两重性。有“阳”则有“阴”,既有道德伦理,就有私心贪欲。这种“阴“也绝非人世间的力量所能加以消灭的。于是,他既不强迫臣僚接受他的主张,也不反对臣僚的意见,而是对这一切默然置之。…………
皇帝决心以顽强的意志和臣僚们作持久的对抗,臣僚不让他立常洵为太子,他也不立常洛为太子,甚至不让常洛举行冠礼以便向翰林院的官员就读。像这样双方坚持达十年之久。
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打算。但是他的屈服是带着仇恨的。皇长子被封为太子,皇三子被封为福王到河南之国,从此皇帝的心灵上就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他的臣僚也再没有机会能使他按照他们的意志执行他的任务了。皇帝仍然是皇帝,但是再也不愿意做任何事情使他的文官快意。像这样又二十年。
P091 皇帝的放弃职责并没有使政府陷于瘫痪。文官集团有它多年来形成的自动控制程序。
P101 心里的愿望难于实现而且无法明言,同时又缺乏可以密商的智囊人物,从此他就成了一个孤独的君主。
P102 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
P107 文官的双重性格发展得越来越明显,这也是精神与物质的分离。一方面,这些熟读经史的人以仁义道德相标榜,以发挥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为国家服务,以自我牺牲自诩;一方面,体-制上又存在那么多的罅隙,给这些人以那么强烈的引诱。阴与阳的距离越来越远,找出一个大家都同意的折衷办法也越来越困难。
P109 万历在他御宇的后期,已经清楚地看到自己不能避免历史的指责。他与臣僚不和,同时又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君主,这已成为定案。既然无意于做积极有为的君主,现实又无可逃遁,他只能消极无为。然而由于他的聪明敏感,他又不能甘心充当臣僚的工具,所以即使消极,他仍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性格。
身为天子的万历,在另一种意义上讲,他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他的权力大多带有被动性。
P110 大小臣僚期望他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权力对国家作出贡献。……所谓德行大部分体现于各种礼仪之中。他要忍受各种礼仪的苦闷与单调,这也许是人们所能够理解的。但几乎很少有人理解的乃是他最深沉的苦闷尚在无情的礼仪之外。皇帝是一种社会制度,他朱翊钧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登皇位,他的全部言行都要符合道德的规范,但是道德规范的解释却分属于文官。他不被允许能和他的臣僚一样,在阳之外另外存在着阴。他之被拘束是无限的,任何个性的表露都有可能被指责为逾越道德规范。…………皇帝的苦闷乃是历史的悲剧。
P120 积多年之经验,他发现了最有效的武器乃是消极抵抗,即老子所谓的”无为“。
P120 那么1587年丁亥,亦即万历十五年,可以作为一条界线。……这一年表面上并无重大的动荡,但是对本朝的历史却有它特别重要之处。
P134 就在这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辽东巡抚注意到一个建州酋长正在逐渐开拓疆土,吞并附近的部落。他觉察到养虎将要贻患,就派兵征讨,但是师出不利。……申时行认为这完全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引起内外文官的不睦;……也不再作是非可否的追究。于是这位酋长今后得以为所欲为,……这位酋长并非别人,据当日记录称,他名叫努尔哈赤。若干年后,他的庙号则为清太祖。
P143 但是迷信与非迷信,其间的分野也可能极为模糊。例如,当一个人强迫自己对一件事情、一种前途建立信念,则其与宗教式的皈依就相去甚微。因为凡是一个人处于困境,他就不愿放弃任何足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即使这种可能性极为渺茫,没有根据,他也要把它作为自己精神上的寄托。
P151 张居正不让他习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那么他贵为天子并且在年轻时取得了祖宗的身份,对事实又有什么补益。……他朱翊钧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称为神宗显皇帝,而几百年之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
P157 ……这一段有关司-法的建议恰恰暴露了我们这个帝国在制-度上长期存在的困难: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ren~quan。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
海瑞的一生经历,就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其结果是,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P174 我们的帝国缺乏有效的货币制-度和商业法律。
P175 以上种种因素刺激了高利贷者的活跃,而追本溯源,却依然要归之于zheng~fu~的~无能。
P195 也许是有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本朝从洪武开始,就具有这重文轻武的趋向。大约经过了一百年,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他们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上的最高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官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这种畸形的出现,原因在于本朝的政治组织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基础则是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
P209 现代化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组织断然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术推动社会组织趋于精确和严密,那就是松散的社会组织扼杀新的技术,二者必居其一。……相形之下,戚继光的方案就比较现实。他没有去触动整个的国家体制,而只是脚踏实地,做他职责范围内力所能及的事。
P214 在抗倭战争中功绩最为卓著的戚继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将领,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它的天才的将领。他所以获得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而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唯一可以被允许的方案。…………戚继光的天才,在于他看准了妥协之无法避免;而他的成功,也在于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
P224 中国的古典诗歌,如果用冲淡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深切或激动的情绪,就谓之含蓄;如果用棱角分明的粗线条勾画出不受拘束的气概,则谓之豪放。
P240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P253 究竟是哪些成分构成了仁,孔子没有明确直接的答复。《论语》一书中,仁字凡六十六见,但从来没有两处的解释相同。一般来说,仁与慈爱、温和、恻隐、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观念相通。然而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又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言辞谨慎、按照礼仪行事,都可以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杀身以成仁“。仁是最容易获得的品质,任何人有志于仁,就可以得到仁。但是仁也是最难保持的品质,即在圣贤,例如孔子自己,也难能始终不断地不违反仁。
后世的读者,必须把这些互不关联的语录再三诵读,再三思索,才有可能理解它的真实内涵。综合来讲,温和有礼,慷慨大方是仁的初级阶段。在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又必须把自己的思想与言行统统纳入它的规范之内,经过不断的积累而可以达到去私,最终到达无我。这样,仁就是一种强迫性的力量、行动的最高准则、超越人世间的品质,也是生活唯一意义之所在,简直和道家的“道”殊途而同归。
《论语》中这六十六条有关仁的语录,为孔子的学说安排了形而上的依据,成为儒家一元论宇宙观的基础。这种学说虽然没有直接指责自私的不合理,但已属不言而喻。因为所谓“自己”,不过是一种观念,不能作为一种物质,可以囤积保存。生命的意义,也无非是用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只有做到这一点,它才有永久的价值。这种理想与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教义相近。印度的思想家认为“自己”是一种幻影,真正存在于人世间的,只有无数的因果循环。儒家的学说指出,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和外界接触,离开了这种接触,这个人就等于一张白纸。在接触中间,他可能表现出自私,也可能去绝自私而克臻于仁。
P255 军~队~中的将领逐渐失去了左右政治的力量,文官政治确立为统治帝国的原则。这种多方的改变,使-集-权-的中-央-政-府不得不创立新的哲学理论,以维系社会上成千成万的优秀分子,即读书的人士。这些士人就是绅士阶层,和以前的门阀士族比较,人数多,流动性大,生活面和知识面也远为广阔。以此,儒家单独的伦理性格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而必须掺和理智上的新因素,才能适应于新的环境。
针对这种需求,很多学者不断把孔孟的著述加以新的注释,而把这些注释综合调和以构成一种思想系统的,则是宋代的大儒朱熹。他是孔孟以后儒家学派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死后被尊为贤人。他对儒家经典的论述具有权威性,他的《四书集注》,是明朝、清朝两代士人规定的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他的治学方法被称为“理智化”、“客观”、“归纳法”,有时甚至被认为有“科学”的依据。朱熹对过去的历史和哲学著作熟读深思,进行整理。他的结论是,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盛衰兴亡,以及宇宙中的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共通的原则,而且彼此印证。其学说的基础,乃是宇宙和人间的各种事物都由“气”构成,通过“理”的不同形式而成为不同的“物”。
P258 以这种方法治学是为“心学”,和朱熹的“理学”相对。心学派反对理学派累赘的格物致知,提倡直接追求心理的“自然自在”;理学派则认为心学派也大有可以非议之处:宇宙的真实性如果存在于人的心中,任何人都可以由于心的开闭而承认或者拒绝这一真实性。这样,世间的真理就是去了客观的价值,儒家所提倡的宇宙的一元化和道家的“道”、释家的“无”也很难再有区别。
P260 心学的发展在明朝进入高潮。由于王阳明的创造发挥,这种思想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王阳明原来也属于朱熹的信徒,…………既然此路不通,他就另辟蹊径,最后终于悟出一个道理,即宇宙间各种事物的“有”,完全出于个人心理上的反映,比如花开花落,如果不被人所看见,花就与心“同归于寂”。所谓天理,就是先天存在于各人心中的、最高尚的原则。忠孝就是天理,也是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观念。
P268 本朝开国二百年,始终以“四书”所确定的道德规范作为法律裁判的根据,而没有使用立法的手段,在伦理道德和日常生活之间建立一个“合法”的缓冲地带。因为惟有这种缓冲地带才能为整个社会带来开放的机能,使政府的整治措施得以适合时代的需要,个人独创精神也得以发挥。
这种情况的后果是使社会越来越趋于凝固。两千年前的孔孟之道,在过去曾经是领导和改造社会的力量,至此已经成为限制创造的牢笼。在道德的旌旗下,拘谨和雷同被视为高尚的教养,虚伪和欺诈成为官僚生活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无怪乎李贽要慨乎言之:“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P270 张居正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其情形类似于李贽在哲学上找不到出路。创造一种哲学思想比较容易,因为它是哲学家个人意识活动的产物。但是宣布一种政治思想,以之作为治国的原则,其后果则为立竿见影,它必须在技术上符合现状,才能推行无碍。
P271 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不依靠公正而周详的-法-律,就势必依靠道德的信条。而当信条僵化而越来越失去它的实用价值,沦于半瘫痪状态中的法律也当然无法填补这种缺陷。
P271 张居正是政治家,李贽是哲学家,他们同样追求自由,有志于改革和创造,又同样为时代所扼止。李贽近于马基雅弗利,但是他的环境不容许他像霍布斯和洛克一样,从个人主义和唯物主义出发构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P279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P279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P310 现在才看得明白,中国文化是亚洲大陆地理的产物,欧美和日本的物质文明,有他们海洋性国家的经验。况且每个国家发展,也有他们先后程序,而其中最大的差别,则是现代先进的国家,以商业的法律作高层机构及低层机构的联系。落后的国家以旧式农村的习惯及结构作为行政的基础。
P315 从以上情形观察,以中国历史一百年或者两百年的立场作基点,不能和世界历史衔合。如果要坚持短期历史的观点,则不仅威斯俾及(Respighi)的音乐不能听,即孔子的仁民爱物也是反动。即使我们把中西历史都推后三五百年,才可以看到,因为世界工商业技术的退步,所有国家都要从以前闭关自守的形势,将社会生活方法作彻底的改造,以期适应新的世界金融经济,中外无可避免。西-方-的-民-主-与-自-由,以“市民特权”(municipal franchise)为基点,和日本的大名政权,授权于藏元的情形类似,所以改造比较容易。中国立国向来以贫农及小耕农的经济立场作基础,农村内部复杂的情形不可爬梳。所以要经过很多流血惨剧,才能造成可以用数目字管理的形势。据我揣测,只能用这样的解释,才能渐渐促使当日曾受内战影响的两方同胞,今日处于台湾海峡两岸者客观地接受。
P318 人世间很多残酷的事都用道德的名义去施行,也是中外古今一律。